|
2017年12月14日晚,上海大学大国系列课程"经国济民"第二季第一课《"经国济民"与中国梦》在J102重磅开讲。
本次课程由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陆甦颖、常务副院长聂永有联袂主讲,经济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尹应凯担任课程主持人,"经国济民"课程团队成员、悉尼工商学院副院长毛雁冰,经济学院教师张丽娟走进课堂参与互动。
课程主持人尹应凯介绍了上海大学自2014年至今以来开设的 "大国方略" 系列课程的"五朵金花"("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经国济民"),并简单回顾了"经国济民"第一季的精彩内容。
在正式课程环节,尹应凯首先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入,提出解决新矛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00年之前的1917年,周恩来总理在赴日留学前夕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细密地探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的迫切心情。今天,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处于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征程中,经济学作为显学、显然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学科。中国经济学应聚焦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解读、中国经济学研究应着力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中国经济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在"经国济民"道路上勇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尹老师还从最近刷屏的一张"1937年、2017年一对女孩的时空对话"漫画切入,指出正是经济发展使国家强大、才使我们能获得长久和平,这正是我国在过去几十年走对了"经国济民"之路,才使中国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聂永有从经济史的视角,梳理了经济学的前世今生,为学子们呈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经济管理思想、西方经济学从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经济论》至今的发展脉络。聂老师指出:"经济"的重要内涵是"经国济民","经国济民"的实质是"经世济国、经世济民;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具体可以分为"富国"和"强民"两层含义。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以下现象: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和话语体系已经完全西化,人们谈到的"经济学"主要是指"西方经济学"。然而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并未按照西方所谓的标准模型进行制度转型,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这种现象由此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而现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无法解读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之谜",亟需构建中国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视角解读"中国之谜"。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陆甦颖从大历史视角对比了公元1年至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解读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坐标。陆老师对"经国济民"进行了历史解读,指出"历史的演进不是真空的,经世济民的方略也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经济实践与理论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成败,中国式的"经国济民"之路是大河文明情境下历史发展的结果与选择。让历史照亮未来,"中国的经国济民之路走向何方"?中国梦将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
最后,聂永有解读了《大国崛起的"中国梦"》。聂老师指出"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将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在问答环节,五位教师分别针对"中国梦"与青年担当、人工智能与大学生竞争力提升、技术更新与人才培养改革、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与学子们进行了精彩互动。
作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第五朵金花","经国济民"将传承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聚焦中国"经国济民"之路、解读"中国之谜"、启发学生寻觅"中国之谜"的谜底,进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经验进课堂、中国传统经济思维和思想进课堂、中国经济学话语进课堂"的教学目的。
从2014年首推的"大国方略"课程、2015年延伸的"创新中国"课程、2016年的"创业人生"和"时代音画",及至"经国济民",都延续着"大国方略"最初的设想:通过多学科知名教授联合授课,激发"头脑风暴",让年轻的学生能理性读懂中国,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梦,思考在中国梦"追梦路上"的青年担当与"我能做什么?"
本次课程是"经国济民"第二季的第一课,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课程也是"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一次探索,是通过课堂载体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
|